苗族村寨及美女,中國還有這么美的地方!
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“原始生態”文化完整的地方,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,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。它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。西江每年的苗年節、吃新節、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等均名揚四海,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,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史詩,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。西江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,苗族銀飾全為手工制作,其工藝具有極高水平。從貴陽坐車3-4小時到西江苗寨,在路上想這么偏僻的地方會有什么樣的風景呢,沒想到下車后進入眼簾的是貴州凱里規模最大的苗寨,約有1000多戶人家,所以稱為“千戶苗寨”, 人口逾6000人,也是中國最大的苗寨。苗族人提起西江,都不無尊敬地稱其為“西江大寨”。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,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,苗寨的主體位于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。千百年來,西江苗族同胞在這里日出而耕,日落而息,在苗寨上游地區開辟出大片的梯田,形成了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。吊腳樓,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,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。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,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。底層用于存放生產工具、關養家禽與牲畜、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。第二層用作客廳、堂屋、臥室和廚房,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“美人靠”,苗語稱“階息”,主要用于乘涼、刺繡和休息,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。第三層主要用于存放谷物、飼料等生產、生活物資。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,運用長方形、三角形、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,構成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,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,和諧統一,相得益彰,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;在建筑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。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、節約用地的民族心理,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。上梁的祝辭和立房歌,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。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。寨子座落河谷,四面群山環抱,重巒疊嶂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,蜿蜒流淌,穿寨而過。河水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,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,從河兩岸依著山勢,迤邐向上展開,連綿成片的紅彤彤板壁,在陽光照射下,一片輝煌。房前屋后,翠竹點綴,寨腳寨頂,楓葉掩映,我們深秋來此,看到屋前屋后的巨大楓木紅葉片片,斑斕的景色真的很美。寨內吊腳樓層層疊疊順山勢而建,又連綿成片。吊腳樓大多是木吊腳樓,都是用楓木搭成,為三層,基座以青石、卵石壘砌,一層圈養牲畜,二層住人,三層為糧倉。依山勢向兩邊展開,暗紅色的楓木板壁在夕陽照射下一片金黃,西江還有遠迎聞名的銀匠村,銀飾制作巧奪天工。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繡,制作相當精美。在苗寨我們享用苗家風味特色長桌宴,席間接受苗家少女飛歌敬酒,在苗家吊角樓美人靠(涼臺欄桿,苗家稱為"美人靠")上觀賞銅鼓蘆笙表演和苗族姑娘的歌舞。漫步在這樣的地方,你會感到穿越到幾百年前,如不是游人的現代裝扮,你會以為到了世外桃源的仙境呢。束河,納西語稱“紹塢”,因村后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,以山名村,流傳變異而成,意為“高峰之下的村寨”。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,也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。束河古鎮處于麗江所有景區的核心部位,是游覽麗江古城、玉龍雪山、滬沽湖、長江第一灣和三江并流風景區的樞紐點。從麗江古城往北,沿中濟海東側的大路程行約四公里,便見兩邊山腳下一片密集的村落,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的束河古鎮。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,曾走過此道,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:"過一枯澗石橋,西瞻中海,柳暗波縈,有大聚落臨其上,是為十和院"。"十和"即今束河古鎮之古稱。束河曾以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聞名于世。早在清朝乾隆年間,束河就開設了由政府公助的義學館,還有三所私塾,近、現代又創辦小學、中學,使束河成為著名的人才之鄉。古樸優美的茶馬古鎮,比起旁邊的麗江古城更加安靜清幽。過去束河村從事皮革業的有300多戶,日產皮鞋500雙,各種皮貨遠銷西藏、西昌、青海等地,有的商人甚至到達印度、尼泊爾等國,故有"束河皮匠,一根錐子走天下"之說。在寧蒗中甸、德欽,至今還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。1942年,束河皮匠村與國際工合組織組織合作,通過貸款、集股合資開辦過皮革合作社。如今,倘徉于龍泉之畔,漫步于束河古街,總能讓人三受到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。作為大研古城周邊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,成了"世界文化遺產"中的一部分,吸引著各種膚色的眾多游客。
上一篇:云南最熱情的土地—騰沖
下一篇:云南 東川色彩斑斕的土地